宝兴县检察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妇女儿童权益保障要求,依法能动履职,运用“加减乘除法”扎实开展困难妇女儿童群体司法救助工作,不断强化检察环节妇女儿童权益保障职能,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近年来共救助困难妇女儿童15人,共计发放一次性司法救助金人民币35.4万元,以“检察蓝”联合“巾帼红”为困难妇女儿童群体撑起权益保障的“暖心伞”。
一、做好“加法”:强化协作,坚持主动救助、应救尽救。由原来的“坐等送案”逐步转变为“上门问案”,变被动申请救助为主动引导救助,全面排查司法救助线索。一方面,加强线索排查。从个案办理中总结类案规律,提炼关键要素进行案件线索筛查,通过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数据,与终结本次执行数据进行比对,重点挖掘被害人系妇女儿童的重点群体且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情形,通过该方式主动筛查并办理困难妇女儿童司法救助案件3件3人,有效拓宽了线索来源。另一方面,加强内外沟通配合。一是对内搭建司法救助线索移送机制,加强与案管部门、刑检部门的协作配合,实现一案多查,确保在案件进入检察环节的第一时间锁定救助线索,及时移送并开展司法救助,形成内部工作合力。例如,第一检察部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中,发现被害人的母亲年事已高、患病且经济困难,可能符合司法救助情形,遂将线索移送至第三检察部办理,后经审查决定向其发放司法救助金4万元。二是对外建立救助协作长效机制,与市内各区县院、县妇联等部门就线索移送、信息共享、联合救助等形成长效机制。如,在一起危险驾驶案中发现退役军人罗春旭在雨城区因交通事故死亡,其妻子不久后溺亡,留下名2名遗孤由死者74岁的父亲照顾,但其父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在依法救助6万元的同时协同雨城区检察院联动雨城、宝兴两地民政部门及时确定了遗孤的监护权及每月2400元的孤儿保障金,并从近亲属中确定了委托照护人,协助履行监护义务;联合住建部门,以廉租房形式解决家庭住所问题;联合教育部门,落实二人书杂费及生活费等的减免事宜;联合妇联、团委、关工委安排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对二人开展心理抚慰并在回访过程中联合民政、住建、关工委、妇联、社区负责等为其送上生活、学习用品等。
二、做好“减法”:缩短周期,优化救助流程、加紧加急。坚持审查调查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加紧办案步伐,尽力压缩办案周期,努力以最短的时间审查办理案件。指定专人负责案件办理,对拟开展司法救助对象的家庭状况、收入来源、是否收到过赔偿金等情况开展调查核实,最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调查项目。跟进督促救助资金审批,缩短审批和发放时间,让困难妇女儿童群体在第一时间获得救助。如,在办理罗杨鹏、罗扬仪司法救助案中,承办检察官经走访调查与书面审查,认定其目前生活较为困难、所受损失大部分无法通过诉讼获得赔偿等相关事实,从受理到办结仅用了7天。后经审查对罗杨鹏、罗扬仪进行了司法救助,帮助其度过难关。
三、做好“乘法”:多元救助,实现多方联动、因人施策。树立特殊保护意识,多方联动,织好司法救助工作的“一张网”,对实施司法救助后仍然面临生活困难的妇女儿童,针对具体情况因人施策进行帮扶,综合运用心理疏导、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社会救助等方式,将“输血”式国家司法救助和“造血”式社会救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1+1>N,让救助效果显“乘”效,切实帮助困难妇女儿童群体解决实际困难。例如,在办理车廷云司法救助案时,除向车廷云发放一次性国家司法救助金2万元,还协调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低保,并帮助其获得爱心企业捐助1.3万元。其后通过多次沟通、协调,最终在刑事判决生效1年多后促使被告人的亲属赔偿其6万元,帮助其缓解家庭负担。
四、做好“除法”:扫除盲点,拓展救助宽度、联合宣传。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各种媒体平台积极稳妥开展司法救助宣传工作,宣传检察机关司法救助的典型案例,认真讲好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救助帮扶困难妇女儿童的好故事,不断提升专项活动的群众知晓度,努力扫除司法救助宣传盲点。主动对接县妇联,充分利用其“联”字优势,组织对县域内所有乡镇、村社区居委会妇联组织及工作人员的专题培训,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消除群众顾虑,提高困难妇女儿童申请救助的积极性。